日前,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第22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发布(发改高技[2015]3246号),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本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这是自中国十七冶集团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国家级称号之后又一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综合体现,标志着中国十七冶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成功跻身“国家队”。
人才支撑,把握技术创新核心动力
中国十七冶集团始终秉承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理念,以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维护高新技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bim技术应用为重点;以“产学研用”、“信息bim设计项目”工程链、“互联网建筑”和“互联网 bim”为抓手,以实施“管理”与“技术”双通道人才机制为支撑,提升科技创新和项目管理创新能力。
2015年,公司成为安徽首家、全国建筑行业唯一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成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均升为国家级,获国家级工法2项;申请专利478件,申报软件著作权1项。“十二五”期间,加计扣除累计公司减免税费7000余万元,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减免所得税2.2亿元。
公司的技术中心拥有公司最好的人员结构和素质,拥有博士后流动站,是公司创新思维最活跃、创新意识最突出的前沿阵地,智慧的碰撞和思维闪光点的迸发都从这里开始。作为公司研究能力最强的机构,技术中心利用好手中的资源,以建筑业最前沿技术和最高端的发展为主线,形成和保持公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公司还将冶金“国家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建筑工业化、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热点市场和潜力领域作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始终保持在前沿市场的敏感性,占领前沿市场制高点。
截至2015年底,公司累计受理专利2011件,授权专利1395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21件。在2015年中冶集团科技创新先进单位位列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安徽省专利百强企业,是首批安徽省知识产权贯标认证企业,其中,公司专利技术“海上风力发电机分体高空对接安装方法”获国家专利优秀奖,成为公司历史上首个国家级获奖项目。
两化融合,推动“互联网建筑”迈上新台阶
大力实施“互联网建筑”研究,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和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严格按照“24小时工作法”要求,完善了以信息流为主线,以工作流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中国十七冶集团信息化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档案、财务、办公自动化、知识管理为支撑的信息化管理体系。通过全面推行财务账务管理系统、综合项目管理系统、资金预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系统组成的应用,将管理数据及时录入,科学应用,以达到业务审批、业绩考核、业务报表等业务的电子化。项目从合同签订到“人、材、机”管理到进度跟进直至最后竣工,通过电子信息平台就可以实现项目管理的全区域覆盖、全时段运行、全过程监管,使企业管理的执行力、控制力及程式化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既提高了公司综合管控能力和运行效率,也有效促进了公司管理模式的转型。
2011年度公司获得安徽省唯一一家施工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称号;2012年公司被评为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五十佳企业;2014年公司被评为首批国家“两化深度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并于2015年顺利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公司erp系统还被评为2012年度住建部信息化示范工程,并获得省市两级政府信息化建设资金支持;“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绳远程监测系统”获安徽省2013年度重点新产品称号,“基于人脸识别的建筑机械安全管理系统”已在全省的建筑工地进行推广使用,住建部领导参观后,对该产品给与了高度评价,并向省外推广。
创新引领,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升级
通过几年的实践,中国十七冶集团技术中心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即“以公司总工程师为领导,技术中心组织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自主研发为主体,外部资源及产学研合作为补充”的技术创新体系。
为适应建筑业绿色发展的需要,技术中心通过在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已取得300余项相关专利。2010年,中国十七冶集团率先在安徽省开展建筑产业化技术研究,是安徽省建筑产业化的排头兵。建成了“混凝土预制构件中试基地”、“轻质墙板中试基地”,并在马鞍山率先进行住宅产业化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其中“银塘公租房76#楼”被评为住建部2014年科技示范工程。与安徽建筑大学合作开发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住宅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获安徽省2014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十七冶集团建筑产业化的技术实践为安徽省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了条件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