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十七冶集团技术创新再获丰收,授权专利在中冶集团施工企业中排名第一、设计企业中排名第二,不仅获得中冶集团“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称号,还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企业”等称号,成为安徽省首家、全国建筑行业唯一一家首批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2016年初,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第22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公司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成功跻身“国家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十七冶近年来强力推进技术创新、广大科技人员不懈努力的结果。
优化创新机制,释放创新动力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源泉。十七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工作,2010年底,公司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仅为公司的技术创新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更为公司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供的不竭动力。为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公司采取一系列举措。2011年初,公司出台了《十七冶管理与技术双轨晋升制管理暂行办法》,建立技术人员在行政管理与专业技术双轨发展的职业生涯晋升通道,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公司系统规划设计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自行选择发展通道,让晋升为专业工程师的员工享受相应级别行政管理人员的薪酬,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效解决了优秀技术人才的行政化。
在制度建设方面,公司还以《十七冶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作为技术创新基础性制度,先后制定发布了《科技研发投入集团资助资金使用规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研发项目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规范了科技创新立项、研发、投入和激励等科行为。同时,公司将技术创新指标纳入各二级单位和相关责任人的绩效考核中,与员工收入、职位直接挂钩,奖优惩劣。
打造高端平台,营造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机制激发了创新的动力,但创新的硬件平台建设也同样重要。为促进技术创新工作,公司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每年投入的经费均超过营业收入的3%。在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方面,2007年公司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在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技术中心通过了安徽省认定,这也为公司2010年迈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初,技术中心成果通过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目前,公司公司共建成了2个省部级、5个市级、3个企业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部级检测中心和6个重大专项工程技术研发组、5个产学研平台、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同时公司还建立了一个国家级“大师工作室”,并与国内知名高校开展研发合作中心,建立了一支拥有近600人的技术研发与试验团队,多个高层次的研发平台加上庞大的研发团队,成为公司技术创新强大的动力。
强化人才培养,奠定创新基础
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公司通过创新机制和研发平台建设,为公司广大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激情。在调动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公司还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研发能力。公司通过员工职业晋升双轨制,进行内部研发人才人才的培养;通过外部招聘数10名博士毕业生以及其他急需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形成了专业、层次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与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及工程硕士深造教育;通过公司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师工作室、技术中心、bim中心,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以此促进公司技能人才的培养。公司多措并举,有效提高了技术团队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厚积薄发,成效显著
近年来,公司“四管齐下”,在机制、平台、人才、资金等四个方面全面围绕技术创新开展工作,促进了公司技术创新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截止目前2015底,公司共拥有有效专利1395件,其中发明专利121件,专有技术40余件。近年来,公司共承担国家财政部科技计划项目5项、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6项、安徽省建设行业科学技术计划项目6项,累积获得研发资金资助达3000余万元。公司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安徽省专利技术金奖1项、省部级专利优秀奖5项,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3项,主编、参编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4项,主编省级地方标准2项,拥有国家级工法7项,省部级以上工法80项,在冶金与水泥工程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大型风电场建设、旅游索道建设以及废弃资源利用等领域,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厚重的技术积累,相关领域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一方面优化施工技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另一方面开展新行业、新业务的技术研发和储备,推动企业产品转型升级,开辟企业发展新的利润增长源,即达到开源节流之目的。中国十七冶集团在面对传统市场严重萎缩的情况下,未雨绸缪,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转型发展,有利助推了公司健康稳步较快发展。